发布人:综合管理部 作者:岑小龙 时间:2023-05-26 14:01:04 浏览次数:475次
余光中先生在《寻李白》中写道:酒入豪肠,七分酿成了月光,余下三分啸成剑气,绣口一吐,便是半个盛唐。足见余光中先生在众多诗人中对诗仙李白的偏爱。在那金碧辉煌的宫殿里,在那里,青丝如云,红袖翩翩,莺歌起舞,可你不适合这里,只见那人高呼:我本楚狂人,凤歌笑孔丘。正如诗中所述,这人本就是如此豪放不羁,烈酒和诗是他的灵魂,他酒后高唱:五花马,千金裘,呼儿将出换美酒,与尔同销万古愁。他自述:仰天大笑出门去,我辈岂是蓬蒿人。正是这样一个放荡不羁,卓尔不群的天才,让天子为之折服,李白的忠实粉丝诗圣杜甫更是在诗中赞道:笔落惊风雨,诗成泣鬼神。毫不夸张而言,李白是中国诗人中不可逾越的长河,是大唐盛世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,而诗词,是中国人骨子里的浪漫情怀。
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,父亲就拿毛笔在装订好的草纸上抄写了唐诗三百首,教我一遍一遍地读,耳濡目染,言传身教,就这样,诗词成了我的童年乃至我的人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。读书时学的诗,当时只能理解浅显的字面意思,当有一天触景生情,脑海里突然迸出一句应景的诗句,才能切实恰如其分感受到诗词中精妙的魅力所在,所以啊!有时候读过的书会储存在那里,会在合适的时候发酵散开,那时你会为这种穿越千年的碰撞感动泪流。有会当凌绝顶,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壮志,有生当作人杰,死亦为鬼雄的爱国情怀,有大漠孤烟直,长河落日圆的边塞壮阔美景,有死生契阔,与子成说,执子之手,与子偕老。至死不渝的誓言……所以,我们为什么读诗?林语堂先生曾说过:诗歌教会了中国人一种生活观念,通过耳熟能详的诗卷篇章深切地融入生活,给予人们一种悲悯共情的情感人文情怀,使人们对大自然寄予无限深情,并用一种艺术的感官来感受人生。
古诗,文有尽而意深远,是美的享受,心灵的共鸣,古人,时有进而智恒远,即使在科学发达的今天,依旧如不息之长河,源远流长,诗词会引领你穿梭在历史的长河中,遨游在中华民族的古典文化里,这就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厚重的底蕴,也是我们中国人骨子里的浪漫情怀!